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对此,我们团队深有同感。
化石幕墙、海百合化石、年龄达40多 亿年的岩石……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逸夫博物馆展出的各类地质标本是70年来在校师生、海内外校友和国际友人在各种艰苦的野外环境下采集、积累起来的。
追根溯源
从2020年开始,笔者开始制定“博物故事”写作计划,走访一些标本采集者、捐献者和博物馆工作人员,查阅历史资料,围绕逸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远古化石幕墙,于当年11月推出了“博物故事”系列第一篇《化石幕墙:追寻远古生命的足迹》。随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共推出了11篇“博物故事”。
写这些故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地质标本,其亲历者或年岁已高,或已辞世,加之历史资料有限,写作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困难。
逸夫博物馆藏有一块堪称地球上最古老物质记录的岩石标本——变成砾岩。在整理相关资料时,笔者发现无法找到其确切的捐献记录。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了游振东教授、桑隆康教授和梅森教授等专家名单,但游振东教授已有94岁,定居北京,桑隆康教授已辞世多年,梅森教授则远在英国。经过多方打听,笔者首先联系到游振东教授的女儿,几经周折才联系到他本人,但他已不记得该标本的来源。无奈之下,又几经辗转,我们终于联系到远在英国的梅森教授,但梅森教授第一时间就否认了该标本来自他本人。在无法找到确切捐献者的情况下,写作被迫陷入到停滞状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次无意之间,笔者翻阅到一份早年的《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报》,上面记录了该标本的来源及相关信息。笔者顿时感到欣喜若狂,在第一时间对该报道进行拍照,并通过邮件发送给游振东教授。同时,笔者开始着手进行写作,初稿完成后,还多次咨询矿物、岩石方面的专家,生怕相关地质信息不够准确,误导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经过近两个月的修改、完善,2022年7月,《变成砾岩: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一稿终于在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新闻网刊出,随后又刊登在《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报》上。
按图索骥
逸夫博物馆还珍藏有一块1937年采自山西大同的火山弹。在它的背后,有着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王大纯教授跨越70年的付出和坚守。
1937年春,在清华大学地学系主任冯景兰教授的带领下,时年22岁的清华大学大二学生王大纯和同学一起,来到了山西省大同东北的金山火山群一带,考察这里的地质现象。到达金山火山群后,王大纯很快发现了一块重约30公斤的火山弹,觉得这个“大家伙”很值得做标本,年轻的王大纯决心把它搬回清华大学。1943年,王大纯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新中国成立后,王大纯历任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教授、水文及工程地质系主任,中国地质及工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是我国著名水文地质专家和教育家。
北京地质学院成立后,这块火山弹曾经摆放在博物馆门口。1975年学校南迁武汉后,这块火山弹跟随师生一同南下,被收集在学校博物馆里。
如何挖掘这块火山弹背后的故事,彰显这块标本的科学、人文价值,笔者同样经历了一番考验。王大纯教授已于2007年与世长辞,逸夫博物馆里除了简单的标本介绍,没有留存任何资料。怎么办?笔者开始在网上查询王大纯教授的相关资料,翻阅老报纸,到图书馆查阅王大纯教授的有关书籍,试图从中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笔者在图书馆馆藏的《山高水长:王大纯教授九十华诞贺文集》一书查到了相关记录,该书中还收录着年轻时的王大纯扛着这块标本的珍贵照片。
原始资料收集完成后,火山弹标本的故事写作也变得简单起来。笔者怀着对王大纯教授的无限崇敬之情,几乎一气呵成,完成了题为《火山弹背后,地大老教授跨越70年的坚守》一文。该文刊出后,迅速被各大媒体转载,不少网友留言想来逸夫博物馆实地看一看这块火山弹标本。
科普写作过程是艰难的,但是成果却是让人非常欣喜的。就仿佛看着一个种子慢慢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充满了成就感和使命感。除了进行“博物故事”的写作,博物馆科普团队还不断创新展陈手段,深化展陈内容,将科普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推出了一系列特色展览,举办了各类地学主题研学教育活动、科普讲座、原创科普课程,形成了包括图书、线下课程、短视频、MOOC课程在内的系列科普产品,出版了《沉睡已久的化石》《漫游 矿物世界》等系列科普图书。博物馆还组建了包括院士在内的百余人科普团队,开办了地球科普大讲堂、“宜居地球”科普大讲堂。
作为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武汉)的普通工作人员,我们为能在自然资源行业做点力 所能及的贡献而自豪。
(作者 徐燕 李富强)
《大学生》(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