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佳
德育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观念等方面施加影响,给予引导或必要矫正的活动,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知体验实施行动,培养其品德的过程。音乐教育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培育和提升人们的音乐知识、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包括与音乐相关的欣赏、讲解、传播、表演和创作等,其本质特征是外在音乐形式的表达和音乐能力的展示所蕴含于人们内在的情感、艺术、道德等综合素养,其功能是陶冶情操、乐教相促、启迪智慧,正心健体。
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对统一、互相促进、联系密切的辩证关系。音乐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补充部分。虽然音乐教育属于艺术类教育范畴,但它对德育起着较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德育反过来又会促进音乐教育。良好的品德意味着人性的真善美,反映了人们心中的热爱、大爱。心怀真爱的音乐教育者、受教育者具备充沛的教育资源和正向良好的教育理念,即教育的动机、目的以及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甚至为世界服务,能够促进音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音乐教育与德育统一于教育全过程。无论是音乐教育还是德育教育,都贯穿于人生教育的全过程。人的一生都会主动或被动地教育别人或接受教育,只是形式、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当然,音乐教育并非所有人都接受过,这与喜欢不喜欢、有没有天赋、具备不具备条件相关,但人们普遍都有意无意地接触或涉及过。德育教育则不同,每个人在一生尤其是年少时期接受的都是主导性教育,常常有音乐教育相伴,这便于德育教育的展开和推进,二者可以相互融合、统一于一体。
音乐教育与德育相互联系又互为包含。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自由地在网络平台发布音乐教育信息和音乐作品等,但发布什么作品、应不应该发布、发布后会有什么后果,就需要用一定的标准、要求来思考、衡量、判断、决定,这就与受教育程度有关,既涉及音乐素养和能力的高低,也折射出德育教育程度和道德水准的高低。互为包含主要是指音乐教育的过程不能缺少德育教育。音乐艺术为人民服务,属于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从事音乐教育与从事其他教育一样,必须以德为先;德育教育又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培育个人音乐爱好,提升音乐专业素质,增强音乐理解能力,这有助于德育教育产生良好效果。
音乐教育对德育价值的实现至少有三条路径。
一是坚持音乐教育始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原则。音乐面向的是人民大众,音乐教育的对象也是人民大众,这就要求音乐教育的宗旨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目的是提高社会大众在音乐艺术的欣赏、理解、表演、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当然,首先要提高具有一定基础能力和专业素质人群的音乐水平,再由这部分人运用各种网络平台、传播渠道、教育资源等方式,向全社会推广传播音乐教育,产生累积效应或溢出效应。由此,可以解决音乐教育实现德育价值的根本性问题或基础性保障。
二是必须净化音乐教育的空间、内容和形式。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存在于一定特有的空间、内容和形式,这些内容、空间和形式必须以积极、正向、净化为底色,如此才能对德育教育产生应有价值。比如,在网络平台传播歌唱英雄人物、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典型经验、思想境界,以及百姓生活、大众情怀、人间真爱的点滴感慨、平凡经历、人生意义,就会引发思考、得到修炼、提高境界,发挥具有直接的道德培育和提升价值的功能。
三是音乐创作的艺术价值必然体现为德育价值。音乐创作遵循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原则,且体现出色的艺术价值,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来源,既要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又能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洗礼、荡涤心灵、收获教益,把艺术形式、内涵与功能融为一体并充分展现。培养音乐创作者的德育观、艺术性和高水平,就成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工程。一方面要发挥好专业创作者的专业优势,强化自身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广大业余创作者的爱好热情和创作能力,来源于生活、创作于一线,乐见于通俗、传播于大众,从而形成专业与业余、高雅与通俗、音乐与崇德相互联系、促进、共荣的强大合力和良好局面。音乐创作是基础,演绎欣赏是过程,道德培养是目的。
大数据时代,可以运用强大的技术手段和创作平台开展创作,但要防止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停于刻板,缺乏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灵活多样的音乐创作。适当借鉴运用不失为学习创作方法、提高创作效率,拓展创作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良好的音乐作品和演绎在教育过程中将产生良好的德育价值。
(作者单位: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链接:让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相得益彰 湖北日报数字报 (hubeidaily.net)
(原载《湖北日报》2023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