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中国环境报】长江大保护的生动叙事

——评纪录片《留住长江的微笑》

发表时间:2024-08-11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陈华文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江大保护已成为文艺创作领域的焦点和热点。湖北卫视近日播出的纪录片《留住长江的微笑》,以江豚保护为切入点,讲述长江大保护的生动故事,呼吁人们保护长江、珍爱自然。

《留住长江的微笑》由作家羊角岩(刘小平)执导及撰稿,共六集240分钟。该片创作历时三年,从金沙江到崇明岛,行程数千里,创作团队采访了沿江省市政府部门、国家及省级野生动物保护区、企业、退捕上岸渔民、巡护员、农业及生态专家、民间团体和个人,拍摄并搜集了大量真实镜头和影像资料,力图全面记录从中央政府到沿江省市、企业和人民群众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的坚定决心、显著成就、动人故事。

看完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三点启发。

一是思想主题紧跟时代。在文艺创作领域,有一句话叫“笔墨当随时代”。也就是说,任何形式的文艺作品,要聚焦时代、紧跟时代,把时代之变写出来、拍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唱出来,那么这样的文艺作品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张力。20世纪80年代,呈现长江历史与文化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及其主题曲《长江之歌》,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记忆。后来的《再说长江》,在《话说长江》的基础上,其表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形式,有深入的拓展。而《留住长江的微笑》思想主题更聚焦、更集中,以江豚保护为出发点,再现长江大保护的作为与成效。

如何让有关长江大保护的文艺创作深入人心,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了解长江大保护的真实现状。很显然,《留住长江的微笑》没有以喊口号的简单方式呈现思想主题,而是在紧凑的视觉叙事中无声彰显,在叙事对象上通过江豚的命运起伏为表达重点,既突出了主题,又生动形象,诗意盎然。

二是创作立意新颖别致。明确思想主题后,文艺创作的立意彰显着创作者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修为。电视是充满“画面+声音”的艺术。如何表现画面、用好镜头,需要创作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留住长江的微笑》中,观众不难看出,拍摄和后期制作背后创作团队的良苦用心。例如,再现江豚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的场景,团队用全景、中景、特写等不同的景别进行丰富表达。由于专门捕捉江豚在水中游乐的镜头并不容易,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留住长江的微笑》创作团队以采访长江两岸摄影者拍摄的江豚故事作为一条特色叙事线索,在纪录片中,将摄影师拍摄的江豚以及无数江豚的照片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镜头的表现语言和内涵。

同时,又以老人回忆江豚在水波中戏水的场景,拼接江豚在长江生存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可以回溯很多年前,江豚在许多地区游弋如今已不复存在的身影。

其实在文艺创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如何去化解艺术表现的难题,需要高超的艺术智慧,该片显然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三是表现手法贴近人心。文艺创作选择怎样的表现手法,往往意味着作品最后的审美品位和风格。电视纪录片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方式,将文学、摄影、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集合在一起,无疑扩大了文艺作品的表现空间。

《留住长江的微笑》充分发挥电视艺术的综合优势,全方位、立体式地表现长江大保护在新时代的恢弘气象。该片充分发挥画面和镜头的叙事威力,比如,片中的开头,就将恢弘的长江源头、奔腾的长江之水、翻转的空中彩云等自然景观聚集一起,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文学的手法在该片的开头就抓住人心,画外音中深沉有力的男声,深情地朗诵:秋风起、江豚现,来年好年成。这诗意的语言,一方面增加了电视纪录片的文学感染力,另一方面也昭示着长江大保护引发的生态之变。作为电视纪录片,往往单纯的电视解说是没有说服力的。《留住长江的微笑》对长江两岸不同的群体进行了采访,众多的采访同期声,情真意切地表达了长江大保护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总体而言,纪录片《留住长江的微笑》从江豚保护故事为起点,在层层递进中带领观众领略长江大保护真真切切的新变化,另一方面呼吁人们牢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在长江大保护中贡献个人力量。不同的观众观看这部纪录片,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感受。

《留住长江的微笑》的创作和传播,可谓恰逢其时,为人们认识江豚、理解长江,提供了新的视角。长江大保护是一个巨大的文艺富矿,期待今后涌现更多的文艺精品力作,奏响“长江之歌”的时代强音。

链接: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4-08/07/content_99187.htm

(原载《中国环境报》2024年8月7日)


最新动态